陕西工人报:百炼成钢的“双料”技师
2005年参加全国央企职工技能大赛获评优秀选手、2020年荣获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称号、2023年获评西安市卓越技术技能人才……
翻开陕西能源电力运营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电力运营公司)渭河项目部焊接专业工程师赵红喜的简历,不难发现,他用焊枪焊出了闪光的人生历程。
与徒弟的“双向奔赴”
7月23日,记者拨通赵红喜的电话。因为已经彼此熟稔,一开口记者便问:“赵师傅好,大检修结束了,最近忙什么呢?”
“小张你好,我正带着徒弟‘啃骨头’呢。哈哈!”从传来的嘈杂声中可以判断,那边讨论正酣。
挂断电话,记者想起第一次见到赵红喜时的情景。2023年5月,记者前往电力运营公司渭河项目部采访省级技术能手雷震,他以“雷震师傅”的身份接受辅助采访。
“别怕,问什么你就说什么。”徒弟紧张,他安慰;“刚才说到技能竞赛了。”徒弟卡壳,他提示;“镜面焊利用镜子的反射成像,与实际焊接方向是相反的。”徒弟没说透,他补充。
“手把手教,有耐心”“能一眼看出症结所在”“按照他说的操作,准灵”“我眼中的全能师傅”。这是陕能技术能手杨健对师傅赵红喜的评价。
赵红喜的“收徒生涯”始于1995年。如今,他已经带出60多名徒弟,其中5人先后获“陕西省级技术能手”称号。他不仅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,还带领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。
雏凤清于老凤声。提起徒弟,赵红喜目光炯炯,言辞之间难掩自豪与欣慰:“他们比年轻时候的我强多了!未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。”
透过赵红喜的眼神,记者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同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。那么,就让时间回到1987年。
路难走,总要坚持
1987年,18岁的赵红喜拿起焊枪,成为一名电焊工。
学徒的路总是难走的。“焊条跟钢板一接触就‘砰砰’响,手一直哆嗦,连焊接的点在哪都找不见。”回想第一次上手焊接时的情形,赵红喜记忆犹新。
有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停留在找不到焊接点的尴尬处境中。“第一步就摔倒了,是不是不合适?要放弃吗?”看着一起进厂的同事已经能独立完成焊件了,他在焦灼中无数次问自己。
学习技术,成为工人——20世纪80年代,这样的就业思潮是主流。受其影响,赵红喜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技术工人。
“还是坚持下去吧。”为了实现梦想,赵红喜开始艰苦训练。手抖,就在手腕处挂上沙袋进行负重练习;找不到焊接点,就先用细钢丝固定好,再操作。
“一个动作重复几百甚至上千次,就会变得无比枯燥。”他说。
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赵红喜从连焊枪都端不稳的“小白”成长为“双料”高级技师——他是电力运营公司唯一一个同时获取“焊接”和“热处理”两大专业高级技师证书的人。
挑好担当与创新担子
今年4月,记者第二次赴电力运营公司,采访集中大检修工作。
在渭河项目部“匠心墙”上,记者看到了这样一行字:赵红喜采用留口观焊、内外相连的焊接工艺开创了燃烧器水冷套焊接的成功案例;所承担的2万多个焊接、热处理等焊口,合格率均达100%。
“我不懂专业问题,怎么理解这些?”记者问。“理解为赵师傅很出色就行。”渭河项目部经理喻继峰诙谐地回答。
出色的背后,是责任与担当、探索与创新。
2014年4号炉燃烧器水冷套泄漏抢修、2016年中温再热器泄漏抢修、2022年青海大通电厂等级检修……在多次紧急抢修中,赵红喜不但能扛事、敢向前,还可以用最快速度找到排除故障的方法,保证设备如期正常运行。
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?2021年12月,以赵红喜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。
干劲无限不知疲。此后,赵红喜带着12个徒弟,全身心扑在了难题攻关、技术创新和业务交流上。
“围绕传统电力运维行业的技术难题、新能源科技服务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,开展科技创新,工作室一定可以成为创新成果的‘孵化器’。”提及未来,赵红喜信心满满。